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校信息 - 高校资讯 - 正文
天津大学:创新培养体系培育高层次人才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 2007-5-26 【字体:小 大】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发端,天津大学在一百一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实事求是”校训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育为先、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在学校具有优先地位的理念。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构建了具有天大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专业口径宽、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

    一、“四六三”理念培育创新素质

    通过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天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六大观念”和“三个结合”,通过“四六三”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了教学建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育观念上,学校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单纯的学科系统性向注重综合性培养转变。强化了教育教学的“六大观念”,即:质量观念、效益观念、适应观念、创新观念、综合观念和特色观念。贯彻了人才培养的“三个结合”,即: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业务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科学精神培养和人文培养相结合。

    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天津大学各专业在认真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构建了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通过综合培养,使学生具备四种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高雅的气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六大能力,即:交流与写作能力、逻辑推理与理解能力、定量分析与科学计算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终身求学的能力。

    二、“宽、精、丰”体系培养创新意识

    天津大学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公共基础课、部分学科基础课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宽口径原则设置。构建了以“宽”厚的基础课、“精”深的专业核心课和“丰”富的选修课为特征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研究性课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增加选修课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为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综合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了创新与研修类课程模块,包括:技术创新课、跨学科选修课和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学分的技术创新课和3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或学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

    近年来,学校下大力量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天津大学还积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加大校内教师外语培训力度的同时,选派有留学经历、外语水平高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双语课程,多渠道引进国外师资,切实提高了学校本科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以“国家-市-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全校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效果和教学网络资源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积极推进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使学校的部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三、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

    天津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探索并完善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线,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鼓励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实验,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设立“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经费,鼓励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大力推动实验室开放,坚持“资源共享、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原则,满足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需要。加强基于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

    大力推动本科生创新实践计划(PSIP)的开展,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限,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研究和制定了相关政策,激励广大教师参加指导学生的科技训练活动,形成全校重视本科实践教育和教学的氛围。

    四、多样化举措构建创新模式

    多年来,天津大学不断完善工科高层次实验班、双学位、优异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培养制度,积极推行大类培养、本硕联合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创新性的开展合办学科交叉类新专业的探索,充分发挥两校优势学科的特色,在两校设立了分子科学与工程和光电子技术科学两个本科目录外的新专业。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努力为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和环境。努力培养代表国内本科教学先进水平、引领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五、高水平教学团队保障创新实践

    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形成教学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是天津大学保障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有效手段。天津大学始终重视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同时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在青年教师助课制度、“两证”上岗制度和教学跟踪制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同时,天津大学还不断完善教授、副教授上讲台制度。加强师德建设,造就了一支忠诚不倦、业务精湛、挚爱学生、率先垂范的优秀师资队伍,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和校级教学名师。继续支持高水平教授和专家为本科生开设“技术创新课”、“学科导论课”和“文化素质课”等课程。鼓励和支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校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六、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机制

    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机制建设,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过程控制、内外结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继续开展并完善专家评估、干部评估和学生评估,试行院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本科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同行评价、授课教师自评等措施。积极构建立足于持续改进的本科教学“质量文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教学质量特别优秀或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中给予优先考虑。

    天津大学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单纯按学习成绩评定优劣,向既注重学习成绩,又关注综合能力、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上转变。在工科高层次班、辅修专业、优异生、保研生选拔和奖学金评定等过程中,引入综合测评环节,逐步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强考试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根据课程性质适当增加小测验、大作业、小论文、调研报告等考核环节,合理评价学习效果。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最新文章